研究有機合成 3人摘化學獎
鈀金屬為觸媒可助抗癌 2日本學者享殊榮
2010年10月07日蘋果日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天揭曉!日美3名科學家鈴木章、根岸英一與海克,因在有機合成領域的研究「以鈀金屬為觸媒的有機偶合反應」,幫助抗癌新藥研發及發現塑膠等革命性材料共同獲獎。此成果可使人類造出複雜的有機分子,廣泛應用於製藥、電子工業和先進材料等領域。
2010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他們的發現對學術和工業研究與精細化工產品具有重要意義,包括製藥、農藥與高科技材料,對社會有相當大的貢獻。」評選委員會主席特蘭德和評審委員拜克瓦爾,也介紹了3名獲獎者主要研究成果。他們說,為製造複雜的有機材料,需要透過化學反應將碳原子集合,但碳原子本身非常穩定,不易發生化學反應。
如同「分子的媒人」
欲解決此問題須讓碳的化學性質更活潑,更易反應。這類方法能有效地製造出很多簡單有機物,但當化學家們試圖合成更為複雜的有機物時,往往有大量無用物質生成,美國德拉瓦大學榮譽教授海克(Richard F. Heck)、美國普渡大學日籍教授根岸英一和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章的研究解決了這難題。
他們利用鈀(palladium)引發化學反應,讓活性很低的碳形成碳碳鍵(carbon-carbon bonds),在碳碳鍵構成的骨架上,製作更複雜的化合物。路透報導形容,這項成就,就如同是「分子的媒人」。
評審委員指,海克、根岸英一和鈴木章通過實驗發現,碳原子會和鈀原子連接在一起,進行一系列化學反應。此技術讓化學家能夠精確有效地製造他們需要的複雜化合物。
目前以鈀(音同巴)金屬為觸媒的有機偶合反應(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 in organic systems)技術已在科學研究、醫藥生產和電子工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不但可以合成對抗結腸癌、疱疹病毒與愛滋病毒的化合物,也能製造用於消費產品,例如超薄電腦螢幕的智慧塑膠。
根岸英一接受瑞典記者電話採訪時說:「接到得獎電話時我正在睡覺。」北海道大學教職員聽到鈴木章得獎的消息也相當興奮,該校發言人表示:「鈴木教授過去曾多次被提名,我們一直期待他得獎。」
日本各界對根岸英一與鈴木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給予很高評價。首相菅直人昨晚說,這一成就將激勵年輕人。他指出,這兩名科學家在青年時代的研究終於開花結果,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日本的科技政策,希望好好幫助那些沒沒無聞從事科研的年輕研究人員。
迄今18日人獲諾獎
日本迄今已有7人獲諾貝爾化學獎,而獲得過各項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和日裔學者已達18人。3位學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4628萬元台幣)的諾貝爾化學獎獎金。
地球的有機物以碳作為基礎,有機化學探討的就是如何結合碳原子,生成「碳碳鍵」,在碳碳鍵構成的骨架上,製作更複雜的化合物。今年3位諾貝爾獲獎人就是以右邊的鈀(Pd)引發化學反應,讓彼此活性很低的碳(C)之間生成碳碳鍵。
資料來源:諾貝爾基金會官網、清大化學系教授鄭建鴻
2010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小檔案
海克 79歲 Richard F. Heck
學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UCLA
現職:美國德拉瓦大學榮譽教授
根岸英一 75歲 Ei-ichi Negishi
學歷:美國賓州大學博士
現職:美國普渡大學化學系教授
鈴木章 80歲 Akira Suzuki
鈴木章(右)得知獲獎後相當興奮,與妻子離家準備前往北海道大學召開記者會。美聯社
學歷:日本北海道大學博士
現職:日本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
近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2009年 美國溫卡特曼拉瑪克里斯南、湯瑪斯司戴茲與以色列的艾達尤納斯:以X光結晶繞射學找出成千上萬組成核醣體的原子,並促成抗生素研發
2008年 日本下村脩、美國查菲與華裔美籍錢永健:發現水母體內的綠色螢光蛋白質,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2007年 德國俄托:以真空技術奠定表面化學研究程序,有助研究地球臭氧層何以變薄,燃料電池如何運作,鐵為何生鏽的原因
2006年 美國孔伯格:找出基因轉錄過程機制
2005年 法國蕭文、美國葛魯比斯及夏洛克:透過「交換反應」創造的有機合成物,可減少有毒化學分子產生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2日學者曾來台授課
2010年10月07日蘋果日報
鈴木章、根岸英一與海克這3名有機化學學者獲頒諾貝爾獎,台灣大學講座教授陸天堯昨稱,有機化學近10年來已產生9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次得獎可說是對30年來有機化學領域的肯定。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直說︰「這是頒給他們的終身貢獻獎!」
論文被引用800次
吳家誠指,有機金屬化合製程已是化學界廣為使用的「上游」製程。陸天堯稱,目前很熱門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技術,也是靠這些金屬有機化合製程才得以量產,他們的貢獻無所不在,既能救命,又是未來科技產品的基礎。
陸天堯表示,有機化學探討碳的結合問題,這3人的貢獻使所謂的「碳碳鍵」結合更容易,讓許多以往難以生產的東西可量產。鈴木章發現的「鈴木偶合反應」毒性極低,已是現代製藥倚重的基礎。
巧的是鈴木章和根岸英一都和陸天堯私交甚篤,在其引介下,鈴木章2002年在台大開過一學期課,根岸英一也在去年春天抽空在台大客座1個月。
陸天堯說,鈴木章廣被引用的一篇1981年論文,刊登在「影響係數」僅0.6的國際小刊物,遠比不上影響係數高達20、30幾的《自然》等知名期刊。該論文還一度遭退稿,最後卻獲800多次引用,影響力極大。他認為台灣學界應藉此學到,勿過度重視刊登的期刊影響力,該看論文的品質。
記者陳家齊
3人3法 讓有機合成「走捷徑」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蔡永彬/台北報導】 2010.10.07 02:50 am
利用金屬「鈀」作催化劑,讓穩定的碳原子反應、連接形成大分子,是化學家或工業界在合成材料時相當常見的方法,但在以前卻非常麻煩。1970、80年代「走出捷徑」的三位學者海克、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共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羅芬臺是根岸的學生,他指出,在這個方法發明前,傳統的合成方法在比較劇烈的環境下進行,新方法可在室溫下,讓有機鋅或硼與鹵化物進行耦合反應。
羅芬臺說,根岸用有機鋅當材料、鈴木用穩定性更高的硼;而他們使用的鹵化物,早期用碘、溴,後來有學者研發用更便宜的氯取代。
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陸天堯形容,他們的研究就像是「幫有機合成開了一條捷徑」。碳原子間的鍵結很穩定,要把兩個甚至多個化合物中的碳鍵結打斷製造新產物時,相當困難。但這三位學者以不同方式發明了「捷徑」,對於合成藥物、製造日常工業用品都有很大幫助,更促成有機化學領域的蓬勃發展,例如調味用的肉桂醛就得以量產。
羅芬臺說,根岸英一是「傳統日本式」老師,教學很嚴格,很重視動手做實驗。陸天堯笑稱「三個人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根岸、鈴木都曾到台大化學系講學,學生學到的是「第一手資料」,反應熱烈。
陸天堯說,1981年鈴木在一本很差的期刊上首次發表相關論文,卻引來近900人引用,足見「好的文章在哪裡都有人看」;他以「翩翩君子」形容這三個人,也在第一時間寫電子郵件向他們道賀。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對研究成果不持技術專利
北京新浪網 (2010-10-07 08:29)
一名美國科學家、兩名日本科學家6日以各自在有機物催化合成領域所做貢獻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評審委員會說,三人研究成果向化學家們提供“精致工具”。
瑞典科學院一間會議室內,當地時間6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美國科學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以分別研究“有機物合成過程中鈀催化交叉偶聯”所獲成果獲獎。
三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0萬美元)諾貝爾獎獎金。
評審委員會認定,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學家們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複雜化學物質的可能性。
在向媒體提供的背景資料中,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強調:“極少有化學反應,能像鈀催化交叉偶聯那樣,提高有機合成效率,而後者改變了化學合成方式。”
一名評審委員解釋說,碳原子化學性質相當穩定,除非相互非常接近,不易發生反應。先前,一些化學家找到增加碳原子活性、相互強制產生化學鍵的方法,合成不少簡單分子,但創制更複雜分子過程中產生不少並不需要的“副產品”。
這名評審委員介紹,赫克1972年率先發現,借助鈀催化,不用高溫和高壓,碳原子間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發生反應的距離;根岸1977年和鈴木1979年對這一理論作出補充,把研究範圍擴大到更多有機分子。
赫克、根岸和鈴木現年分別79歲、75歲和80歲,雖然因同一課題獲同一獎項,卻不曾共事或合作。
新華社特稿
人物訪談
“獲得諾貝爾獎不是傳奇”
當地時間6日11時57分(北京時間17時57分),按照慣例,評審委員會電話連線身處美國東海岸的根岸,現場大屏幕定格為三名科學家的照片。
瑞典電視台記者率先問及得知獲獎時正在做什麼,根岸回答,前一天午夜入睡,凌晨5時接到電話,“我睡得正熟”。“鬧醒”後,根岸說自己“極度高興”;那一刻身邊只有伴隨半個世紀的妻子,得以分享喜悅。
記者繼續提問,是否預料自己會獲獎?他說,“一些人嘮叨,說我會獲獎”,自己於是開始“想這想那”,但“並不確定”。
瑞典《每日新聞》記者隨後發問:“你對獲獎有什麼感想,是獎項終於降臨,還是驚訝?”
根岸說,“如果我說沒有想過(獲諾獎),那是撒謊”。
“我大約半個世紀前告訴一些人,自己考慮並夢想有一天可以獲得諾貝爾獎……我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遇到諾貝爾獎得主;發現獲得諾貝爾獎不是傳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他澄清,獲獎不是主要目標。“如果你做了些好事,獲獎是可能結果。”
另一名記者問及根岸將如何使用獎金,獲答:“我會至少再工作一些年,我將使用獎金進一步準備自己的研究。”
15分鐘電話連線期間,根岸說,對所獲研究成果,他不持有技術專利,原因是希望更多人能夠更為自由地利用科學家所取得的成果。
一名評審委員說,發布會前與3名獲獎者取得了聯繫。當時,赫克身處菲律賓,最初反應是“驚喜”,不久恢復平靜。儘管三人年事已高,但身體狀況良好,願意參加12月10日在瑞典舉行的頒獎典禮。蔣驄驍
科技新知
五獎碳合成研究
有機化學使人類能夠以天然產物為基礎,重新組合碳原子,創制先進技術材料、開發新型藥物、製作精准電子產品。
依照評審委員會的說法,赫克、根岸和鈴木各自獨立研究所獲成果提供了“更為精准、有效”的有機物合成手段。
諾貝爾化學獎先前多次授予碳合成研究:1912年、1950年、1979年和2005年。
法國化學家維克托‧格里尼亞利用鎂重新組合碳原子,1912年摘取化學獎,堪稱相關研究課題的先驅。
根岸回答彭博社記者提問時,提及格里尼亞所作貢獻,稱他自己的研究目標是“合成所有具有重要意義的化合物”。 楊舒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