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社論-讓署醫成為重建社區醫療的平台

新生報社論----讓署醫成為重建社區醫療的平台
http://www.cdnews.com.tw 2011-04-07 07:29:02
 新生報7日社論:讓署醫成為重建社區醫療的平台

 署立醫院採購弊案持續延燒,涉入的主管人數多到剛上任的衛生署長都出來說,署醫院長大換血歡迎各界推薦人選。衛生署決定四月七日召開「醫院管理委員會」改組會議,並成立「醫院體檢小組」,檢討署立醫院問題。這把弊案之火,不僅燒出了個別醫療管理者的操守問題,署立醫院的營運管理漏洞,也是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署立醫院在各縣市健康照護體系的定位的時刻。

 署立醫院曾經在台灣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扮演平衡城鄉健康照護水準的重要角色,引進適當的醫療科技,吸引各種專科的醫師與醫護相關人員,為許多在市場機制下,吸引不到足夠醫療資源的縣市,注入醫療照護的強心針。

 然而,隨著台灣醫事人力的增加,以及醫療資源的逐漸擴充,署立醫院的定位便顯得模糊尷尬。民間資金投資營運的醫院,透過高科技儀器與各種招徠患者的手法,在民眾自由就醫的制度下,往往比署立醫院更能吸引民眾就醫。另一方面,民營醫院更早將企業管理的模式引入醫院營運中,在衛生署逐漸縮減對署立醫院的補貼之後,署醫在經營管理上,面臨極大的挑戰。

 許多地方的署立醫院開始企圖力爭一席之地,有的仿效民間醫院的企業管理營運模式,追逐個別醫院的績效以及個別醫療人員的分紅,署立醫院與民營醫院之間的區隔逐漸模糊。另一方面,為了重振民眾對於署立醫院的信心,署醫除了積極加入高科技的競逐行列,也開始與醫學中心建立合作關係,甚至直接改制為醫學中心分院。

 積極求變的署立醫院,成為與民營醫院互相爭利的局面,而消極改革的署醫,則逐漸在民營醫院的競爭下,失去民眾的信任,陷入營運困境,在署立醫院的大招牌下苦撐。難道署立醫院的命運只能如此?做為一個公部門衛生機關醫療網當中的區域核心,除了與民爭利、苟延營運,應該在整體衛生福利的推動與改造上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台灣的社區醫療體系在醫院大型化、集中化與營利化的趨勢下,面臨了空洞化的危機。基層診所經營愈來愈不易,無法回應民眾的就醫信心的問題,以及對高科技檢查日益高漲的需求,也沒有能力單獨創造新的照護模式。醫學中心擠滿了許多事實上在社區醫療當中能被更適切處理的民眾。各地的衛生所也尚未有能力更充分地協調與整合基層健康照護的網絡,光應付成天繁瑣的衛生行政作業,即已應接不暇。

 社區醫療體系的瓦解,讓我們在社區防疫、緊急醫療、慢性病管理以及兒童與高齡照護上,將會出現許多資源錯置的無效率問題,同時也無法提供適切而高品質的政策管理與健康照護。

 衛生署在弊案連連,試圖重整署立醫院之際,應該認真思考公部門醫院在重建社區醫療體系的議程上,可能扮演的角色。署立醫院在每個縣市都有一定的硬體規模與資源,立基於這個基礎上,署立醫院可以協助強化基層醫療體系在硬體的不足,以及地方醫療人員再教育,同時建立不同診所間的協調機制,以及不同層級醫療院所的雙向轉診制度。同時,若能搭配各縣市政府的長期照護管理中心,以及衛生所的既有業務,將有機會建立每個地方政府,涵蓋預防性、治療性與復健性的社區醫療體系。這是全民健保永續經營,保障民眾健康權利最重要的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