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當炸油 易生反式脂肪
自由 2010-8-16
市售常見食用油發煙點與適合料理方式
學者與營養師認為,大豆油並不適合做油炸油,比較適合涼拌或快炒。 (記者鍾麗華攝)
〔記者鍾麗華、林秀姿、黃旭磊/綜合報導〕攤販、夜市經常使用大豆油來當油炸油,但學者研究發現,大豆油在加熱過程中反而容易產生反式脂肪,甚至比氫化過的酥油還高,大豆油並不適合油炸,比較適合涼拌或快炒。
不耐高溫 較適合涼拌或快炒
人類食入的反式脂肪主要來自經過「氫化」的植物油,例如酥油、植物性乳瑪琳等,其中製作麵包或餅乾時都會使用的酥油,係指經過氫化過的大豆油或其他植物油,可使糕餅酥脆、口感更好。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解釋,反式脂肪會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攝取過量得到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比飽和脂肪還高。
大豆油雖未經過氫化,但「精緻」處理過程,仍有微量的反式脂肪,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徐錫樑研究發現,大豆油在平常室溫含量在○.八五%到一.四七%,比酥油的一.八二%到十八.二%還低。
但隨著油炸溫度增加,大豆油反式脂肪生成量大於酥油,到攝氏二百四十度時,大豆油平均是一.八八%,酥油是一.○七%,且大豆油產生二種以上的反式脂肪。
攤販、夜市多半使用大豆油
連鎖速食業者已將油品改為棕櫚油,不過,徐錫樑曾調查攤販、夜市用油,以大豆油居多,他認為,大豆油因為不夠安定,且不耐高溫,才使得加熱之後產生反式脂肪。國內外研究都尚未發現,此研究成果將投稿國際期刊。
賴怡君指出,任何油類只要達到發煙點以上,就會開始變質,像是大豆油發煙點是一百六十度,相對較低,不適合高溫加熱,反倒適合涼拌、快炒。徐錫樑也認為,如果大豆油出現煙時,就可能產生反式脂肪。
徐錫樑說,食物應該避免高溫、長時間油炸,民眾在夜市、攤販購買來的很難從食物外觀研判是否「炸過頭」,但應注意攤販的油品,如果油煙較多、顏色深、油耗味重、而且油會起泡,則恐怕油質已經劣化。
攤商:若影響生意就會換
學者指大豆油不適合油炸,引起許多炸雞排攤販質疑、不解。台北市西門町的一家炸雞店說,開店以來都是使用最貴的泰山沙拉油,沙拉油應該不是學者指稱的大豆油?店家認為,使用期間油質穩定,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位在士林夜市的鹹酥雞攤販則說,油炸品本來都是使用沙拉油,「只要常換油應該就不會有問題,不然要用什麼油才是百分百安全呢?」高雄六合國際觀光夜市發展促進會總幹事陳俊賢說,攤商不是用油方面的專家,但如果客人提及,甚至影響到生意,攤商就會自行更換;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則說,一般的沙拉油其實指的就是大豆油。
此外,徐錫樑研究還發現,羊肉反式脂肪含量高,其次是牛奶、牛肉,雞蛋則未測到。徐錫樑說,牛、羊等反芻動物,腸道中的微生物也會合成共軛結構的反式脂肪,稱為共軛亞麻油酸(CLA),這種天然的反式脂肪對降低肥胖等具有功效。但他也發現,羊肉也存在非天然的反式脂肪,懷疑是從油炸的飼料而來。
養羊協會則表示,從來沒聽過羊肉有反式脂肪,學者應拿出更多科學數據。
微量反式脂肪標示零 誤導民眾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許多消費者購買零食時會注意反式脂肪的含量,但營養標示為「○」的,也不能大吃特吃,因為衛生署規定,含量不超過○.三%就可標示為零,而現在食品業者處理技術越來越好,也會以提高飽和脂肪,來隱藏反式脂肪。
兒童福利聯盟研發處副組長邱靖惠表示,去年兒盟針對小朋友的零食調查,包括泡麵、餅乾、洋芋片等,以往被視為反式脂肪大宗的食品,營養標示上卻是○,但是,「○的背後真的是○嗎?還是○.一或○.二%呢?」
邱靖惠認為,如有微量卻標示為零,很容易誤導民眾,有多少就該標示多少。況且現在零食越做越大包,小朋友吃零食不喜歡留一半,一口氣吃光光,再加上其他來源的攝取,在標示不確實下,很難掌握是否過量。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解釋,反式脂肪是把不飽和脂肪變成飽和脂肪的中間產物,如果把它全部變成飽和脂肪就沒有反式脂肪存在,所以反式脂肪標示為○者,也可能是透過食品加工技術處理,將反式脂肪去除,每減少○.一%反式脂肪就會增加○.一%的飽和脂肪,但對人體有害的成分並未消失。她建議民眾,除看反式脂肪成分,也應注意飽和脂肪與脂肪的總和。
炸大豆油有「反式脂肪」 攤販傻眼
TVBS 2010/08/16 12:35 古彩彥 辜士陞
提到油炸食物,很多業者都標榜使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相當高的純大豆油來油炸,但是嘉義大學一項研究卻發現,大豆油經過油炸之後會產生反式脂肪,甚至比其他食用油高出許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內兩大速食業者,3年前已經改用棕櫚油,但是營養師提醒,棕櫚油的飽和脂肪酸超過50%以上,比豬油還高,對心血管也不好。
食用油這麼多種,是橄欖油好,葵花油健康,還是大豆油啊?包裝上各自標榜健康,實在很難挑,不過一項研究卻提出警告,大家常常拿來油炸的大豆油,隨著溫度越高,會產生更多的反式脂肪。
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徐錫樑:「我們做實驗的結果,就是在比較高的溫度,大概在2百度以上,就會有一些少量的反式脂肪酸產生。」
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發現,大豆油在常溫下,含有0.85%到1.47%的反式脂肪,但一旦油溫超過240度,反式脂肪會增加到1.88%。
而反式脂肪,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報告一公布,許多攤販夜市傻眼,因為幾年前大家才改用成本比較高的大豆油來油炸,誰知道還是有疑慮,其實國內兩大速食業者,3年前已經改用比較便宜的棕櫚油。
根據了解,大豆油和橄欖油的油炸發煙點都在160度,葡萄籽油215度、棕櫚油238度,所以耐高溫200度以上的葡萄籽油和棕櫚油最適合油炸。
而發煙點只有107度葵花油,則比較適合用來涼拌,不過營養專家提醒,棕櫚油雖然在高溫之下比較穩定,但是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50%以上,一樣對心血管不好,油炸食品建議還是少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