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啤酒:逾15日有益物質少35%

喝啤酒看清出廠日! 研究:逾15日有益物質少35%
東森 更新日期:2007/09/21 17:52 記者:國際中心/編譯

愛喝啤酒的朋友要注意了。巴西的坎皮納斯大學出來的一份研究指出,啤酒應該在出廠後15日內喝掉,超過15日後的啤酒不但裡面對身體有益的元素減少或消失,甚至會產生一種類似乙醛的物質。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釀制啤酒用的麥芽和啤酒花能夠產生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物質,而這種物質是靠啤酒中的抗氧化劑苯酚化合物保存的。巴西大學的研究則發現,啤酒出廠15天後,啤酒中的苯酚化合物會流失35%,抗病物質也隨之減少,不但好處減少,更會出現類似乙醛。

當然,無論有再多益處的酒,喝多了絕對對身體有害,所以巴西大學的研究報告有個前提,那就是不能暴飲,否則什麼益處都沒有。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防超級菌 英禁醫師穿白袍

衛生署顯然又自大又搞不清楚狀況.....

防超級菌 英禁醫師穿白袍
衛生署:勤洗手才是重點

蘋果日報 2007年09月19日 星期三

【甯瑋瑜╱綜合外電報導】白袍是醫師專業與地位象徵,卻也可能是病菌傳播來源。英國衛生部門為避免醫師穿著成為院內感染隱憂,近日提出最新服裝規定,明年起禁止醫師穿白袍、長袖和打領帶,在院內也不得配戴人工指甲、珠寶及手錶。衛生署與國內醫界認為,最易傳播病菌的是手,落實醫護人員勤洗手才是根本之道,無須禁穿白袍。

避免感染
英國政府介入醫師穿著,目的在對抗院內感染重要元兇─有「超級細菌」之稱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此菌對病人有致命風險,而且幾乎對於每種抗生素都有抗藥性,醫護衛生成為首要防治環節。
英國衛生部門指出,醫師打領帶卻很少洗滌,且領帶對病人照護既不具功能,還可能成為病原滋生處;英國醫師公會去年也呼籲,醫師應揚棄毫無功能的服飾配件。

白袍長短代表資歷
國內醫師白袍長短代表資歷高低,住院醫師、總醫師白袍及腰,升上主治醫師則改穿長袍。國內多數醫院定期幫醫師清洗白袍;醫師出了醫院,或在非醫療相關場合中,則不應穿白袍。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發言人周志浩昨說,英國新措施有其道理,但他認為就算帶菌,也是透過手碰觸傳播,「重點仍在勤洗手」。
台灣醫院感染控制學會理事長顏慕庸說,醫師穿白袍有必要性,因代表紀律與專業,「醫師應深切體認,落實感染控制與勤洗手的重要」,他指國內醫界近來推動不打領帶,但目的是環保節能,而非感染控制。
民眾王先生認為,若醫師不能確保每天清洗白袍,不如不要穿,「誰都不希望在醫院不幸感染超級細菌,原因竟是醫師希望穿著代表地位的白袍吧?」民眾張小姐則說,不穿白袍會覺得不像醫師,感覺病好像會治不好。

各國醫師穿著規定舉例
◎英國
明年起禁止穿白袍、打領帶,衣袖不超過手肘,禁配戴人工指甲、珠寶或手錶。
◎美國
在開刀房及照顧高風險病患時,禁配戴人工指甲。
◎台灣
醫院各有內規,但皆嚴控手術房、加護病房,如加強洗手、不戴戒指、穿特有防護衣;白袍則不應穿出醫院或非醫療相關場合。
資料來源:衛生署、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蘋果》資料室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送花探病不利病人 英醫院下禁令

送花探病不利病人 英醫院下禁令
中廣 更新日期:2007/09/17 11:30

英國一家醫院最近決定明令禁止送花給病人,以免影響病人健康。

院方表示,有些細菌可以在插花的水中繁殖,放在病房中不利病人治療和休養。

這家醫院已經通知附近的花店,請他們把醫院的政策向打算買花探病的顧客解釋,以免大家不便。不過花店老闆對醫院這項禁花政策不滿,他們認為鮮花可以使病人心情愉快,有助康復。另外更重要的是,如果醫院禁止送花探病,對花店的生意將造成很大的打擊。

防止院內感染 英國將禁止醫生穿白袍

防止院內感染 英國將禁止醫生穿白袍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7/09/18 01:50 記者:F57陳昶佑

(法新社倫敦十七日電) 英國衛生大臣強生今天說,為了防範醫院內出現可能致命的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英國的醫生將禁止穿著傳統白袍。

從明年一月起,醫生將改穿白色圍裙,同時醫院也必須遵守新的職員穿衣規定,「手肘以下露出」,另外病房內也不能打領帶。

強生發布聲明說:「我堅信,病患安全與潔淨應列為全國醫療系統下每一個單位的優先工作。」

他說:「這將向病患傳達清楚訊息,讓他們知道醫生、護士以及其他的醫療人員,都非常認真看待他們的安全。」

獨立機構「英國健康保護局」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月至三月間英國共登記出現一千四百四十四個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案例,另感染困難性梭狀芽孢桿菌的案例更高達一萬五千五百九十二例。

今年六月,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警告,「衛生照護相關的感染可能是歐洲聯盟面臨最大的傳染病挑戰」,就如同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樣,這類感染對於許多種抗生素均具有抗藥性。

該中心說,歐盟每年約三百萬人受到與衛生照護有關的感染,約五萬人因此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