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宗教信仰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宗教信仰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CNA 更新日期:2010/04/30 08:00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29日專電)據「聖保羅頁報」(Folha)報導,兩項國際研究結論指出,宗教信仰可預防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


美國醫師花了30年時間,追蹤6500名無肥胖、吸菸等危險因素成人的心血管健康情況,發現有某種宗教信仰而死於心臟疾病的人數較少。


另一項研究是由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針對3963人進行的調查,結果指出,閱讀宗教書籍、禱告或參加宗教聚會,減少罹患高血壓40%的機率。


巴西心臟科權威醫師阿維尊(Alvaro Avezum)表示,愈來愈多研究報告顯示宗教信仰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的好處。雖然只是兩項研究結果,他認為值得進一步探討。


阿維尊指出,有宗教信仰的人之所以較少罹患心血管疾病,主要是他們懂得控制焦慮,紓緩煩躁,因為焦慮會提高血液中的皮質醇(cortisol)含量,使血壓上升,導致心臟劇烈跳動等引發心血管問題的危險因素。


聖保羅聯邦大學(Unifesp)心理學家雷特(JoseLeite)認同阿維尊的看法,他說,「有宗教信仰的人追求靈性成長,對未來通常抱持樂觀態度,所以較易面對日常生活的問題和管理自己焦慮的情緒。」


同樣在聖保羅聯大任教的老人科醫生路契提(Giancarlo Lucchetti)也指出,宗教性和靈性一直都和健康很接近,雖然有一些相反的論證,但總括地說,宗教對一般健康都有好處。


路契提對聖保羅聖家醫院110名老人病患進行調查,結果指出,有宗教信仰者接受治療痊癒的速度較快,復原品質也較好。


但路契提強調,假如引導的方向錯誤,宗教也可能妨礙患者康復,例如許多人認為自己之所以生病,都是因為被上帝懲罰或遺棄。這種想法反而會妨礙治療,加深患者的躁鬱。


專家的結論是,只靠宗教信仰不會發生奇蹟,假如天天念經禱告,卻不注意身體健康,還是可能和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一樣生病。990429

一年吃掉670億元的保健食品

全民瘋保健食品!如何聰明買,正確吃?---聰明選購保健食品大調查
文.康健雜誌
2010/05 康健雜誌 138期


國人買保健食品 九成不看衛署字號
2010-04-28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國人一年吃掉的保健食品可以蓋一座101大樓,吃過保健食品的民眾更高達9成以上,但令人憂心的是,國人的衛教常識卻明顯不足,購買保健食品時,僅有一成民眾會注意是否有衛生署字號及保存期限,顯示政府的衛教宣導還要多多加強。

根據《康健》雜誌的調查發現,全台不分男女老少,全民都瘋保健食品,不看標示、產地、認證,只要聽說效果不錯就掏錢買,買保健食品就像買零食,知道藥品和食品有交互作用的人不到一成,買之前會注意有無衛署字號的也只有一成,民眾的衛教常識還要多加油。

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長潘子明認為,保健食品之所以如此受國人歡迎,代表民眾已經有預防醫學的觀念,「為了加強民眾衛教觀念,應該多辦幾場講座,讓民眾對保健食品有更多了解。」

令人擔心的是,民眾愛買保健食品強身,對衛教常識卻是一知半解。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一成民眾購買時會看產品是否有衛署字號、保存期限及產地,而且聽朋友說或是網路口碑推薦而購買的比例最高,「但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朋友吃了有效,不代表自己吃了也有效。」潘子明說。

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呼籲,民眾購買前先認明產品包裝上的「小綠人」橢圓標誌,該標誌代表該產品通過衛署健康食品認證,民眾可以吃得更放心。

另外,調查也發現,僅有1/4的民眾知道牛奶和抗生素同時服用會有交互影響,知道人參不能和阿斯匹靈一起吃的人也只有1成7。蕭美玲對此表示,衛生署網站有設置藥物交互作用的說明專區,民眾可上網查詢。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長庚醫院涉嫌超收15億健保費

醫師指控長庚 超收15億健保費
自由 2010-4-29
〔記者魏怡嘉、王昶閔、洪素卿/台北報導〕私立長庚醫院醫師日前爆料,指控長庚醫院雖為國內私立醫院龍頭,卻涉嫌在過去十五年來「A」了自家醫師健保費,金額可能高達十數億!

要醫師全額自負保費

這位化名C醫師的爆料醫師指出,長庚醫師因被醫院認定為駐診的「合夥人」,必須百分之百自負健保費、每月扣五千多元保費,但是醫院其實只向健保局上繳三十%的「受僱員工」保費,涉及「A」走其中七成保費差額,以長庚醫療體系總計兩千多名醫師估算,十五年來估計已「超收」自家醫師超過十五億元的健保費。

健保局昨日證實,民國八十四年健保開辦以來,健保局都只收到長庚醫院繳納三十%的員工健保費,目前已就醫院向醫師超收部份進行調查,一旦查證違法,以民法債權保留期限五年來計算,將可處長庚過去五年超收保費金額兩倍的罰款,預估將達十三億多,創下健保有史以來的最高罰金紀錄。

但長庚醫院昨日強調,向醫師所收到的健保費一毛錢都未進入該院口袋,而是全額繳交給健保局。

只向健保局上繳3成

C醫師向健保局及本報投訴指出,四月初長庚院內發放申報所得稅用的健保費繳納證明,單據上的保費金額為一年近七萬兩千元、平均每月保費五千九百九十二元,近日卻突然大動作回收,上週換發新版繳費證明後,金額瞬間縮水到只剩兩萬一千五百七十一元,亦即每月保費僅一千七百九十七元,由於金額變動太大又未解釋,於是私下展開調查。

C醫師調查發現,原來長庚一直以醫師是駐診合夥人名義,向醫師收取每月五千多元的百分之百保費,但上繳健保局時,卻只替醫師付了僱傭員工自負額的三十%保費,涉嫌私下「A」了七十%保費。

事實上,去年三月國稅局也早去函詢問長庚醫院,為何一般醫師一年健保費為兩萬一千多元,長庚醫師卻高達七萬二千元?有醫師苦笑表示,長庚醫師平常是「辛勞」(台語,員工),要繳健保費就變成合夥人。

長庚:醫師是合夥人

長庚說明,與醫院多數醫師簽訂的都是「駐診合約」而非「僱傭契約」,駐診醫師繳稅時,所得開立「執行業務所得」清單,亦即比照獨立開診醫師抵稅,其社會保險費用需百分之百由醫師自行負擔。

健保局承保組組長鄧世輝表示,早在民國八十九年,長庚就為了同一問題詢問健保局,當時健保局即已認定,長庚醫院應為醫師以「受僱員工」加保,醫師只需扣三十%保費、醫院雇主須負擔六十%。如果長庚不服,可向衛生署提出行政救濟。

健保局:違法將開罰

健保局表示,初步確認,自健保八十四年開辦後,長庚院方向醫師收取的保費金額與繳交健保局金額確有不一,如果發現雇主利用員工繳的健保費為雇主「代繳」保費,依健保法第六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健保局不僅將要求長庚退回超收的健保費給醫師,且處超收費用兩倍罰款。

根據衛生署統計,包括基隆長庚、台北長庚、林口長庚、嘉義長庚及高雄長庚,整個長庚醫院體系加總共有兩千七百二十五位醫師。C醫師說,若以一年一人被醫院多收五萬元健保費來算,每年疑似超收醫師一億三千六百多萬元保費,十五年來累計恐已超過十五億。

勞委會表示,醫師等員工若發覺雇主也多扣勞保費,可針對雇主違反勞基法二十二條、亦即「未全額給付工資」提起勞資爭議。確定違規將可處雇主六千到六萬元罰鍰。

長庚醫院表示,當初國稅局曾解釋醫務人員若基於節稅需求,以「執行業務所得」方式申報所得稅,就得視同開業醫師,須自負全額健保費,長庚才要求院內駐診醫師完全自付健保費;既然健保局認定醫師與醫院為僱傭關係,會與醫師協商修改保費扣減處理方式。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不健康行為削減12年壽命

抽菸喝酒懶得動 不健康行為削減12年壽命
AFP 更新日期:2010/04/28 00:35 郭傳信

(法新社華盛頓27日電) 醫學研人究員發現,4種殺手型的不健康行為--抽菸、喝酒、不良飲食習慣以及懶得活動--能夠平均削減一個人12年的壽命,但改變生活型態就能協助遏止這種損失。


據26日出版的美國醫學雜誌「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報導,涉及所有4種高風險行為的人,罹患癌症和心臟疾病的死亡率,是沒有任何這4種不健康行為者的3倍;罹患其他疾病的死亡率則是4倍。


研究人員在1984和1985年,對4886名年齡在18歲以上的人進行了研究,根據每個人涉及的不良行為,賦予健康行為分數:有些人涉及全部4種不健康行為,得分4,相對的,沒有任何不健康行為的人,得分0。


據研究報告作者表示,基本上,得分愈高的人,平均壽命愈短。得分4的人,比起沒有任何不健康行為的人,整體的死亡風險相當於減少12年壽命。


報告說,經過平均20年追蹤,有1080名參加者死亡--其中43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318人死於癌症和331人死於其他因素。報告指出,每增加一項不健康行為,死亡風險即隨之升高。(譯者:中央社郭傳信)

北美出現致命變種隱球菌

致命真菌北美擴散 出現變異株
更新日期:2010/04/27 02:26 陳文和/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陳文和/綜合報導】


美國研究人員指出,被稱為「致命真菌」的「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近年來在美國太平洋岸西北部地區造成五十多個導致感染肺炎或腦膜炎的病例,其中並有約十人喪生。


最近這種經由空氣傳播的隱球菌正在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卑詩省逐漸擴散,並已出現基因變異的新菌株。


源自熱帶地區的隱球菌最早於一九九九年被發現在北美的加拿大現蹤,藉空氣傳播,原先通常只會造成器官移植病人、愛滋病患、缺乏免疫能力的人感染肺炎或腦膜炎,然而基因變異的新菌株顯然也會對健康的人構成威脅。而且新菌株造成的廿一個感染病例,致死率高達二五%。


據了解,這類病人常見的徵狀包括持續數周的咳嗽、劇烈的胸痛、呼吸困難、頭痛、發燒、夜間盜汗及體重減輕。病患可施以抗真菌藥物治療。


不過美國公共衛生官員認為,隱球菌目前在北美地區擴散,只需提醒民眾注意並留意相關訊息,還不需為此發布警告。


醫界指出,雖然隱球菌是經由空氣傳播,但民眾不必因而避免戶外活動,畢竟暴露在隱球菌的環境中而致病的案例仍屬罕見。


據信有致命風險的隱球菌存在於土壤和樹木中,目前斷定不會經由人與人接觸或人與動物接觸傳染。隱球菌除了會使人生病,也已發現會導致貓、狗、羊駝和羊染病。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3.5吋軟磁片2011年3月成絕響

始祖Sony也不愛! 3.5吋軟磁片2011年3月成絕響
NOWnews (2010/04/27 09:56)
記者蘇湘雲/綜合報導

最漾的電腦族人手好多USB,對老一代懷念的3.5吋軟式磁碟片或許根本不知為何物。日本Sony是打造這款第二代個人PC儲存與交換檔案媒介的始祖,在1981年首次推出,擁有7成市佔率,宣布將在2011年3月停賣,正式結束它的生命。

第一代的儲存媒介是所謂的「大磁碟片」5.25吋磁碟片,後來被3.5吋「小磁碟片」取代,兩者容量都有限,現在早就敵不過超大容量的CD、DVD、Zip與USB隨身碟等。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Sony在日本的軟碟片銷售數量已從2002年的4700萬片下滑到2009年的1200萬片。

其實許多廠商早已停產軟碟片,Sony在此之前對於海外市場也多半不賣了。而蘋果iMac在1998年,率先拋棄了軟碟機,Dell在2003年跟進,新一代的電腦族根本看都沒看過以前的古董軟碟片。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蔬果防癌?

比起先前似乎過於樂觀的研究結果
這次高量攝取蔬果的飲食只有很弱的預防效果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Overall Cancer Risk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0 102(8):510-511; doi:10.1093/jnci/djq098

Fruits, Vegetables, and Cancer Prevention: Turmoil in the Produce Section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0 102(8):510-511; doi:10.1093/jnci/djq098

罹癌機率僅降2.5%/天天5蔬果 防癌沒效果?
〔國際新聞中心、王昶閔/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一九九○年公開建議,每人每天至少應食用五份蔬果,以預防癌症和慢性疾病;不過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研究小組調查歐洲十國、近四十七萬名歐洲民眾之後,發現日食五蔬果,抗癌效果其實不大。

其他研究宣稱有50%降癌效果

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刊登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網路版上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吃五樣蔬果對降低罹患癌症效果有限,預估只能減少二.五%的罹癌機率;這個結果和之前其他研究宣稱的五十%降癌效果,有很大差距。不過研究人員強調,多吃水果和蔬菜仍對健康很有幫助。

研究小組將受訪者的生活型態,諸如吸菸、運動等都考慮在內,結果發現平均每天吃三百三十五克蔬果的受訪者,其蔬果進食量與減少罹患癌症的關連性微弱;研究發現,如果再多吃兩百公克的蔬果,可降低約三%的罹癌風險。

美調查歐洲47萬人結果差很大

雖然多吃蔬果對防癌的好處不大,不過對於酒量很大的民眾來說,多吃蔬果確實有某種降低罹患癌症風險的效果,但這樣的好處僅限於菸酒引起的癌症。

西奈山醫學中心的研究總結說,蔬果雖然有某種保護效果,但是其功效比先前所想的小,充其量只能說有中度功效而已,不過吃蔬果整體來說確實對健康有益,這份研究的結果也並未駁斥多吃蔬果的建議。

哈佛公衛學院的威勒特教授在期刊上的評論就說,一天五蔬果,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可減少三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一成九的胃腸癌、三成一的缺血性心臟疾病、一成一的中風,是因為蔬果攝取量低所引起。

研究仍認為多吃蔬果身體好

美國這項研究顛覆一般人多吃蔬果防癌的觀念,不過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新書《癌症大秘密》,曾引用美國哈佛大學一份重要報告指出,人類有九大致癌因素,蔬果攝取不足便是其中之一。

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表示,癌症成因複雜多元,防癌需多管齊下才能奏效,多吃蔬果對身體的好處不容否定,但若只改變飲食習慣,其他如吸菸、喝酒、熬夜、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若不改變,防癌效果自然有限。

王正旭強調,癌症是長期慢性的疾病,從接觸病因到罹癌往往要二、三十年,也因此多蔬果、多運動、防治肥胖等生活飲食習慣應該從小扎根,才能發揮防癌效果。

1天5蔬果防癌? 醫:要吃500g
大家都知道一天五蔬果可以防癌,但美國一項最新報告卻說一天五蔬果的防癌率只有2.5%,效果不大,不過台灣醫師仔細一看,原來這項調查的對象,一天只吃335公克的蔬果,比世衛生組織建議的500公克,少了175公克,難怪防癌率不高。蔬菜,水果,大家都知道一天最少要吃5份,世界衛生組織20年來也都這麼建議,因為罹癌率就可以降低5成,但根據一份美國研究報告,其實一天五蔬果的防癌率只有2.5%。

怎麼會差這麼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是,降低罹癌率50%,一天要攝取500公克的蔬果,但美國報告,一天只攝取335公克,研究上,高於或低於400公克就會差很多,因此兩項報告條件不同,不能拿來比。

醫師提醒,防癌除了多吃蔬果,也要改善生活習慣,繼續抽煙、喝酒、熬夜,只會抵消吃下去蔬果的抗癌功能。(民視新聞 翁郁容 葉尚松 台北報導)

添加糖與血脂肪

食用添加糖的食物
會有較高的三酸甘油脂與較低的HDL

Caloric Sweetener Consumption and Dyslipidemia Among US Adults
JAMA. 2010;303(15):1490-1497.

美國心臟醫學會發布的建議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tatement on dietary sugar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1次不安全性行為萬分之50得愛滋

單1次不安全性行為 醫師:萬分之50得愛滋
2010-04-22 中國時報 【中廣新聞/李明朝】
嫖妓或者從事不安全性行為過程中沒有做好安全措施,容易感染愛滋,署立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舒倖)醫師指出,單一一次性行為沒有做好保護措施,有萬分之50甚至更高機會得到愛滋。

從事不安全性行為容易感染愛滋病等症狀,曾有一名六十歲以上男子,大約會在固定時間前往桃園縣內某處嫖妓,由於以為不會感染愛滋,全程沒有使用保險套,經由署立桃園醫院在深入社區進行匿名愛滋篩檢才被篩檢出,感染者由於性行為沒有做好相關保護措施就被感染。

署立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舒倖表示,感染者經由妥善就醫之後,獲得防治效果,沒有將愛滋傳染給另一半。

有人懷疑一次沒有做好全程安全措施,就會感染愛滋認為有點誇張,推動防治愛滋工作多年鄭舒倖醫師強調這就是機率問題,單一一次不安全性行為,有萬分之五十機會得到愛滋,第一次就大獎也很多。

另外,署立桃園醫院個管師孫娜俐呼籲曾從事不安全性行為民眾,希望能夠透過匿名篩檢來確保本身有沒有感染,以期能早日發現早日治療。

50國禁用致癌石綿 台灣還沒禁…

50國禁用致癌石綿 台灣還沒禁…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10.04.23 03:18 am

全球已有五十國禁用石綿,但台灣還只是限用,多國職業醫學學者昨天在台北簽署「全球禁用石綿台北宣言」,盼台灣全面禁用石綿。

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王榮德、詹長權,昨天與各國學者發起連署,敦促全面禁用石綿,也禁止向開發中國家輸入石綿製品及廢棄物。

台灣在一九八六年使用石綿達高峰,一年進口四萬噸,雖幾年不准使用石綿瓦,但如今一年仍進口約兩千噸,包括汽車來令片、防火地磚、烤肉架塗漆仍有石綿,再加上都市更新、拆廠房頻仍,令學者憂心。

石綿造成的人體危害,潛伏期可達二、三十年。台大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李俊賢說,他診治過一名基隆造船廠員工,工作是切割船體配管,可能長期接觸裡面的石綿墊片,兩年前發現間皮細胞瘤後病故。

李俊賢還看過一名五十多歲女病人,也得到間皮細胞瘤,由於她先生常在建築工地裝置空調設備,太太每天清洗他的工作服,可能也因此接觸石綿而得病。

王榮德指出,石綿早已被認定為第一類人類致癌物,世衛組織在五年前即呼籲各國禁止開採和使用。

【2010/04/23 聯合報】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男人小心眼

女人只要道歉就釋懷了 男人卻小心眼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0/04/18 19:35 美國研究發現,女人受到傷害,只要一聲道歉就好了。男人受了傷,道歉都沒用。


研究人員給接受實驗的男女做數學。說好五分鐘交卷,但是其中干擾他們兩次,干擾完再叫他們趕快寫。交卷以後還批憑他們成績不好。稍後在深切致歉,然後觀察他們血管壓力的變化。


結果,到過歉以後,女性血管壓力會恢復正常的時間提早了百分之二十,男性恢復的時間卻延長了把分之二十。血管壓力持續偏高容易引發中風。研究人員說,忘掉不愉快,原諒別人對身體比較好。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運動流汗能減肥? 運動後不能吃?

運動迷思 流汗才會瘦?動完進食會胖?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0.04.13
運動一定要大量流汗才有減肥效果?運動後一小時內進食會變胖?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最近調查發現,不少民眾都有錯誤的運動迷思,其實流汗不必然等於基礎代謝率上升,只要不暴飲暴食,運動後可以適量補充能量。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院長朱大維表示,最近對會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最大迷思就是多數民眾以為流汗才有減肥效果,導致有民眾在身上包裹保鮮膜運動,雖然可以大量流汗,體重看似減輕,但只要補充水分,體重就回升。

第二個常見迷思就是運動一小時內進食會變胖,朱大維說,運動過後身體吸收比較快,但只要不要吃太精緻的甜食,吃米、麥、麵包等碳水化合物,讓肌肉得到養分,就不容易造成肌肉酸痛。國泰醫院物理治療組長簡文仁說,劇烈運動後30分鐘內不贊成吃太多,但可以補充一點能量。

酸痛不見得是肌肉拉傷

至於第三個常錯的概念,是運動後肌肉酸痛代表肌肉拉傷。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黃薰隆表示,運動後因為代謝廢物「乳酸」堆積,會引起酸痛感;拉傷則是肌纖維拉傷,一動作就會疼痛到做不下去,兩者並不相同。要避免酸痛,運動前的伸展操非常重要,運動後也要收操,不能說停就停。

另外,不少人認為運動前不能喝水、運動中喝水可能造成胃下垂,朱大維說,運動會造成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建議運動前30分鐘,先補充300到500cc水分,運動中每20分鐘再補充100至200cc。

正確慢跑小腿不怕粗

不少愛美女性很擔心慢跑後小腿變粗,醫師表示,在平地、跑步機慢跑,主要是運用膝蓋、臀部力量,不會影響到小腿,建議運動前可以作弓箭步拉筋、或是踮腳尖走樓梯,幫助修飾小腿肌肉。

運動後1小時進食易胖 誤解
人間福報 2010/4/13
【本報台北訊】不少人以為運動一定要大量流汗才有減肥效果,甚至以為運動後一小時內進食會變胖;醫師表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其實運動後,可先吃點麵包補充能量,只要不暴飲暴食即可。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最近對會員進行調查,院長朱大維發現,會員最大迷思是,多數人以為流汗才有減肥效果,導致有人在身上包裹保鮮膜運動,雖可大量流汗,體重看似減輕,但只要補充水分體重就回升。

第二個常見迷思就是運動一小時內進食會變胖,朱大維說,運動過後身體吸收比較快,但只要不吃太精緻的甜食,其實運動後可補充一些高升糖指數食物,例如米、麥、麵包等碳水化合物,讓肌肉得到養分,就不容易造成肌肉痠痛。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運動減肥主要關鍵是心跳及呼吸,過去有人提出「三三三」,也就是每周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一百三十下。

劇烈運動後三十分鐘內不贊成吃太多,但可以補充一點能量,或者多喝點水;運動一小時後吃東西比較沒有禁忌。

肌肉痠痛非拉傷

至於第三個常錯的概念,是運動後肌肉痠痛代表肌肉拉傷。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黃薰隆表示,運動後因為代謝廢物「乳酸」堆積,會引起痠痛感;拉傷則是肌纖維拉傷,一動作就會疼痛到做不下去,兩者並不相同。要避免痠痛,運動前的伸展操很重要,運動後也要收操,不能馬上停。

另外,不少人認為運動前不能喝水、運動中喝水可能造成胃下垂,朱大維說,運動會造成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建議運動前三十分鐘,先補充三百到五百西西水分,運動中每二十分鐘再補充一百至兩百西西。

如何防小腿變粗

【本報台北訊】不少愛美女性擔心慢跑後小腿變粗?朱大維表示,小腿肌肉是否發達跟遺傳及後天肌力訓練有關,正確的慢跑方式不會導致小腿肌肉變粗壯,如果運動後再搭配適度的按摩及伸展,反而有修飾小腿的效果。

新光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也表示,慢跑主要用到膝蓋跟臀部力量,不太會運動到小腿,除非是衝刺一兩百公尺的短跑、籃球、跳高等選手,常有踮腳尖動作,才會讓小腿肌肉粗壯,想要讓小腿更修長,也可以考慮游泳。

簡文仁表示,想要拉長肌肉線條,運動前可做弓箭步讓小腿拉拉筋,或偶爾踮腳尖爬樓梯,也有修飾效果。

運動流汗能減肥? 運動後不能吃? 專家:錯!
2010-04-12 中國時報 【中廣新聞/陳奕華】
運動有益健康,不過方式錯誤,反而會造成身體傷害。一份國人運動迷思調查發現,多數人認為「運動要大量流汗才會瘦」、「運動後一小時內吃東西會變胖」,其實不對。

還有人把每周運動三次的建議運動量,卯起來一次做完,也不對。專家指出,流汗不見得能減肥,運動後可以適時補充碳水化合物,至於一下子運動過度,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只要運動姿勢正確,別擔心小腿變粗。

要活就要動,運動的好處大家都知道,不過正確的運動觀念,卻不是人人都清楚。一項針對一千多人進行的「十大錯誤運動習慣與看法」調查,包括過半數的人認為「運動一定要流很多汗才能達到減肥效果」、四成二的民眾以為「運動後一個小時內進食會變胖」,占了國人運動迷思前兩名。

美兆健檢診所院長朱大維指出,流汗主要的功能是維持正常體溫,流汗的多寡跟脂肪的消耗,雖然不是主要原因,不過對於促進新陳代謝,絕對有幫助,至於運動後身體吸收較快,專家建議,攝取米、麥等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不要吃太精緻甜食。

「譬如說流汗,為什麼這樣講,有些人用烤箱,碰到有些愛美的女性,她為了讓小腿變瘦,就用包鮮膜包起來,她認為流汗可以讓她減肥,流汗不見得可以減肥。」

另外兩成三的受訪者,擔心「長期慢跑會讓小腿變粗」,國內知名的「極地馬拉松悍將」林義傑解釋,只要跑步姿勢正確,運動後搭配適度的按摩跟伸展,不用擔心成為粗腿妹,小腿反而會變漂亮。「當然事實上不會有這種變粗的問題,反而是你的跑步姿勢的正確度、運動收操以及最後運動的按摩方式,有沒有去達到一個效果,當然這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去解決。」

醫師提醒,運動前後務必進行伸展緩和動作,過程中適當補充水分、定時定量的運動,才能發揮真正有效度的運動。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瀕死經驗異常感受 血液二氧化碳量增所致

瀕死經驗異常感受 血液二氧化碳量增所致
更新日期:2010/04/08 08:05 F22盧映孜
(法新社巴黎7日電) 最新研究顯示,歷經「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s)的人,在被從瀕死邊緣拉回前會看到強光,並且有一種平和、欣快、甚至遇見神靈的感覺,其實可能只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所致。


根據先前研究,據悉11%到23%的心臟病發倖存者,皆曾有過瀕死經驗。


但造成瀕死經驗的原因非常具有爭議性。有些人認定原因來自生理或心理機制,有人則認為是超凡力量的顯現。


斯洛維尼亞研究員在同行評鑑期刊「重症加護」(Critical Care)中報告說,他們在3家大型醫院連續觀察52件心臟病發作的病例。患者平均年齡53歲,其中42人為男性。


11例患者曾有瀕死經驗,但不論在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對死亡的恐懼、甦醒時間以及復甦所需藥物劑量等方面,這些病例之間不存在共通性。


相反地,擁有相同關聯的地方,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高,而鉀濃度較低。


以馬里波大學(University of Maribor)凱提斯(Zalika Klemenc-Ketis)為主的研究報告小組表示,有必要在更多病人當中進一步研究,以證實這項研究結果。


他們說,瀕死經驗可能是一次會改變人一生的經驗,因此對心臟病發的倖存者來說,了解相關成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台灣醫療俗擱大碗 老外自動來

台灣醫療俗擱大碗 老外自動來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2010.04.07 05:12 am
台灣健保舉世知名,醫療技術更在水準之上,加上醫療費用相對便宜,不少外籍人士寧願遠渡重洋來台接受治療,國內許多大型醫院病房,出現越來越多老外。

住在阿拉斯加的美籍船長費亞拉因右膝有退化性關節炎,日前接受台北榮總開刀,置換人工膝關節,他說,在美國換人工關節要五萬美金,但台灣只要付十分之一的錢就夠了。

花蓮慈濟骨科主任于載九最近也為一名英國籍的船長置換人工關節,患者手術後能跑、能跳,直誇台灣醫師的技術高明,由於他選擇植入台灣製造的骨關節材料,更對於「Made in Taiwan」產品印象深刻。

根據健保局資料,在國內施行膝關節置換術,健保給付手術費用五千六百多元,低於南韓的一萬一千多元、新加坡的九千六百元,更低於美國的三萬元到五萬元,雖然外國人就醫,收費不可能比照健保,但相對還是便宜。

不僅置換人工關節、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前列腺手術等項目,「既便宜又大碗」,台灣活體換肝、顱顏整形與罕見疾病治療經驗,也聲名遠播。

高雄長庚副院長陳肇隆說,他每天打開電子郵件,有全球各地的病患或家屬詢問肝臟移植問題,高長庚醫治過的外籍人士,涵蓋東南亞、日本、大陸、巴基斯坦和美國。

去年四月,一名罹患肝硬化多年的美籍女畫家,她的兒子上網得知陳肇隆技術高超,也來台接受女兒捐肝的移植手術。去年初,一名泰籍罹患瓜胺酸血症男嬰,家長遍查其他亞洲國家有無救命的醫院,最後選擇跨海來台求醫。

台大醫院發言人譚慶鼎說,該院治療罕見疾病的經驗累積不少全球知名度,多數家長透過網路蒐尋,「根本不需廣告,就有病患自動上門」。

陳肇隆強調,各國媒體對台灣健保讚譽有加,無形中肯定台灣醫療,加上國內醫療費用相對比較便宜,以換肝為例,手術費用只有美國五分之一,難怪越來越多外籍人士千里迢迢來台求醫,假以時日,「台灣的住院病人發現隔壁床是位老外,將不再是新鮮事」。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早產兒病房 有醫院想關

早產兒病房 有醫院想關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4/02 04:11 記者林恕暉/台北報導


前衛生署副署長黃富源昨天爆料說,健保給付導致醫療資源被扭曲,兒童醫療資源被嚴重排擠,許多大醫院不想繼續設置早產兒病房,某公立醫院院長乾脆向小兒科醫師說:「你們早產兒病房最好關閉算了,早產兒收一個,醫院就賠一個。」


黃富源說,健保給付有75%資源是用在癌症、慢性病、重大傷病上,導致兒童醫療資源被嚴重排擠,3歲以下雖然看診有補助,但兒童醫療資源減少,各大醫院紛紛裁減小兒科人力,改以內科取代,部份腸病毒致死案例就是因沒有小兒科專科醫師及早診斷,導致病情惡化。


黃富源說,健保不願對小兒科實施總額給付制度,導致部份醫院在業績考量下,打算關閉早產兒病房。顯然就因為現行健保給付不當,才出現這種非常無利可圖就排擠弱勢的荒謬情況,嚴重危及兒童醫療。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研究:午餐後喝咖啡減少糖尿病發機率

研究:午餐後喝咖啡減少糖尿病發機率
CNA 更新日期:2010/04/02 06:54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1日專電)巴西聖保羅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每天午餐後至少喝一杯125cc的咖啡,有助於減少2型糖尿病病發機率。


研究員沙托雷利(Daniela Sartorelli)使用法國從1990年起追蹤7萬名年齡41至72歲女性的一項研究資料,比較她們喝咖啡的量和糖尿病病發機率。


她表示,已有其他研究指出咖啡可預防2型糖尿病,這項研究的差別在於指出飲用咖啡的時間。


研究顯示,午餐後喝咖啡的女性發展出2型糖尿病的機率減少34%。在其他時段喝咖啡則未發現相同保護效益。


研究期間,計有1425人發展出2型糖尿病,其中1051人未在午餐後飲用咖啡或飲用量低於125cc;其餘374人在午餐後至少喝125cc咖啡。


研究還顯示,咖啡本身有沒有含咖啡因或加糖,均呈現相同防禦效益。


研究員指出,雖然這項研究只針對女性,但在男性身上有相同作用,因為其他有關喝咖啡可預防糖尿病的研究對象,男女都包括在內。


雖然仍在研究階段,沙托雷利認為喝咖啡可預防糖尿病的可能原因,是咖啡可減少人體吸收食物中可能引發糖尿病的鐵質。


其他有關喝咖啡減少糖尿病死亡率的研究還指出,咖啡內含有的物質除了可幫助改善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與葡萄糖吸收能力,還能防止分泌胰島素的胰臟beta細胞產生氧化作用。990401

吃食物挑時間 胖瘦差很大

吃食物挑時間 胖瘦差很大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4/02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西方有句諺語:「早餐要吃得像國王,午餐要吃得像王子,晚餐要吃得像乞丐。」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這句話自有道理,早餐食用煎蛋、培根等高脂肪食物有助調節新陳代謝,預防新陳代謝症候群上身。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研究指出,早餐若食用高脂肪食物,可幫助調整身體新陳代謝機制,當攝取午餐、晚餐、點心時,身體就能有效燃燒熱量,避免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


早餐如果富含碳水化合物,也能促使身體有效運用碳水化合物,但高脂肪食物讓身體在新陳代謝上更有彈性,脂肪、碳水化合物都能順利轉化為能量,身體也會善用這些能量。


這項研究發表於三月三十日「國際肥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網站。透過老鼠實驗,研究人員想了解食物攝取時機是否影響身體新陳代謝。


研究人員發現,老鼠經過一夜睡眠,醒來後第一頓食物若含有較多脂肪,身體新陳代謝就會比較正常。反之,老鼠在白天採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晚上再吃高脂肪食物的話,體重就會直線上升,身體容易累積過多脂肪,身體葡萄糖耐受性也會出現異常,新陳代謝症候群跡象一一浮現。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流行病學教授毛利‧布瑞(Molly Bray)接受英國媒體訪問時表示,雖然睡眠、循環節奏出現變化等都會影響體重,不過吃東西時機也和體重增減大有關係。動物研究已經重複作了四次,結果都顯示,想讓身體有效利用熱量,最好早餐攝取一點高脂肪食物。研究人員另發現,晚餐若採用低熱量飲食,身體將更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