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說"
專家:太遲注入海水致爆炸
2011-03-16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曾任職加拿大原子能研究所的本港著名物理學者胡仲豪表示,福島核電廠事故,是從未想過廠內的三種獨立操作方案,均因地震失去供電而失效,又沒有於較早階段注入海水冷卻反應堆所致!但他認為未來人類仍需依賴核電,因慣用的燃料可能在數十年內就會耗盡,核能之外暫沒有更佳選擇。
理大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固體電子學講座教授胡仲豪,一直留意福島核電廠事態發展。他接受本報訪問表示,日本近日所發出的訊息較為混亂,亦難弄清先後次序,令外界較難掌握福島實際情況,相信當地仍處於「作戰」狀態,但認為輻射仍主要外泄於福島,並未有大規模擴散。
胡仲豪指出,建於七十年代初的福島核電廠,屬於第二代設計,原有三種獨立方式讓廠房保持長期運作,但最大問題是三個系統均需要電力支援,事前卻沒有想到地震可令三個系統同時失去供電,以及在沒有任何電力之下,能如何維持運作。停電後反應堆內的餘熱令水分蒸發,導致部分燃料棒外露,棒上的鋯金屬遇上蒸氣後,繼而會產生大量氫氣,導致四個機組先後發生爆炸,令廠內輻射外泄。
對於二號機組昨日在壓力控制室附近發生爆炸,胡仲豪認為情況並不理想,因壓力控制室處於較底層位置,較難卸走爆炸的力量,擔心保護反應堆的外殼也受到破壞,加添輻射擴散風險。
日本從事核電研究近五十年,胡仲豪也曾經跟不少經驗豐富的日本核能專家合作。他認為,負責營運核電廠的東京電力應該考慮在更早階段注入海水冷卻反應堆。「一旦灌入海水,整個反應堆也不能再使用,損失可以很大,這其實是『棄車保帥』的做法;但若是等到反應堆外殼裂開才做,所注入的海水會流走,沒有作用。」
談到全球應否重新反思核電的未來發展,胡仲豪認為,雖然福島核電廠因地震而引發事故,但由於以水力及太陽能等方式供電,發展尚未成熟,不應因此窒礙核科技發展。他坦言:「九級地震在人類歷史上只發生數次,但能源問題卻不可以等一千幾百年,可能只是在數十年內,現時慣常採用的燃料就會耗盡;人類現在能夠想到一種替代能源(核能),其實已是很幸運。」
他指出,核電廠一般不應設於地震帶內,有意引入核能發電的國家,今後必須更加專業,作好準備後才正式使用,對國家人民負責。對於應否取締同類的舊式核電廠,他承認有此需要,美國當地也一直有人反對落成超過三十年的核電廠「續約」,但由於每個反應堆動輒涉及數以十億美元的投資,也要考慮如何處置核廢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