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再次證明 英文是活的 中文是死的

那些推文言文的豬頭,殲滅了中文的生命力,使之成為死亡的語言。
張開眼睛看看英文的活力吧!
明明就是害怕自己被時代淘汰,竟然鬼扯一堆理由把全部人拖下水。

心形符號 牛津辭典列英語單字
聯合新聞網 2011/03/26

收錄新字不稀奇,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打破語言傳統,正式把心形符號列為英語字詞之一。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是具有一百廿七年歷史的牛津辭典首度收錄圖形符號。牛津辭典將心形符號列在英文單字heart的旁邊,詞性是動詞,意思是「愛」。

心形符號最廣為人知的用法,可能要算是宣揚紐約的圖案「I Love NY」,其中的Love以心形符號代替。這個圖案約於一九七○年代中期出現,由美國紐約州商務局副局長委託廣告公司,替該市策劃行銷宣傳下的產物。

如今在牛津辭典的網路修訂版,已經可以查到這個符號和其他新增字詞,例如wags和muffin top。

「wags」是wives and girlfriends的縮寫,意為大嫂團,乃英國報紙針對貝克漢等足球球星的妻子和女友所發明的新詞。

「muffin top」指腰際的游泳圈肥肉,形容腹部肥肉在緊身褲或裙頭擠壓下凸出,就像瑪芬蛋糕(muffin)擠出紙杯上緣的模樣。

牛津辭典是公認的英語權威,羅列全球英語地區使用的六十萬個單字的時態、意義、歷史和音標。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

心形符號、OMG變單字 牛津辭典創舉編入列
NOWnews(2011/03/26 18:00)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誰說只有字母可以組字?現在擁有127年編纂歷史的牛津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已首創先例,將心形符號「♥」編為最新的單字了!

心形符號最知名用法就是1970年代美國紐約的宣傳圖樣「I ♥ NY」,當時紐約州商務局副局長委託廣告公司替城市策劃宣傳觀光計劃後,就一直廣傳至今。現在牛津辭典的網路修訂版已可查到這個符號,且此符號還被編在英文單字heart的旁邊,詞性是動詞,意思是「愛」。

這次的修訂版還新增許多術語,包括「wags」和「muffintop」,前者是wives and girl friends的縮寫,意指「大嫂團」,是英國報紙針對貝克漢等球星的妻子和女友所發明的新詞;後者為「游泳圈」,指大肚楠被緊身褲擠壓出的一圈肥肉,就像瑪芬蛋糕(muffin)頂部的邊緣。

全球公認的英語權威牛津辭典羅列了60萬個通用英文單字意義、歷史和音標,但隨著網路日漸發達,編纂人員已開始收錄各種網路用語縮寫,包括 laughing out loud的縮寫「LOL」,意指大笑;縮寫為「IMHU」的in my humble opinion則指個人淺見;「BFF」是best friends forever,意思為永遠的朋友,就連驚嘆用詞「Oh my god」的縮寫「OMG」也成為字典新單字之一。

那麼,再來看看中文

檢討教改 國文課不能少
2008年 04月07日

五二○馬英九就任總統前,《蘋果》將從各行各業邀請人物,告訴新總統,人民對他的期望,希望台灣真的「馬上」會更好。
馬上,要什麼? 系列十三

我希望政黨再次輪替後的新政府上台後,除了當務之急要把台灣經濟搞好之外,更要重新檢討教育改革政策。我認為首先應重新討論、修正九八高中課程綱要,國文每周時數不應減少一小時,文言文比例也不應從百分之六十五降至百分之四十五,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也應兼顧人文,改名為國家學術發展委員會。
文言文應漸進學習

我認為台灣原本的華語文優勢,顯然已受到教育制度、簡體字、西化浪潮、火星文的挑戰,處境有如五胡亂華,火星文在年輕人之間私下使用無傷大雅,但大學學測曾將「火星文」入題,教育部竟解釋用意為「提醒」,造成變相倡導,現在學生的國文底子只會越來越差。
新出爐的九八高中課綱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從必讀變成選讀,這對學生影響很大,現在學生的國文底子不好,就算英文再好也不夠,碰到外國人詢問中華文化的儒家經典時答不出來,要怎麼跟外國人交流,讓他們了解台灣?
白話文發展不過百餘年,文言文至少有上千年歷史,我認為文言文有分深淺,不見得不合時代,更不能一下子就減少甚至邊緣化,像是《金剛經》、成語如「戒急用忍」等宗教、文化常用的文言文,都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應從淺顯的文言文漸進學習,如果大部分只用白話文教學,會讓文化斷層。
扭轉「輕人文」現況

另外,新政府也得扭轉「重理工、輕人文」的現況,馬英九自己就是為了從政而棄理工、就法律,應該可以了解人文教育也很重要,可從提升學術政策的地位開始做起,因為科學是必要卻非唯一須重視的學問,新政府不妨考慮把國家科學委員會,改為國家學術發展委員會。記者陳揚盛採訪整理

台灣高中98課綱微調 文言文增加
(大紀元記者李怡君綜合報導)「高中98課綱」確定延後1年到99學年度實施之後,教育部9月26日上午正式宣布將增加目前高中3年24學分國文科的上課節數,同時提高「文言文」比重,並將《論語》、《孟子》教材由「選修」改為「必修」,相關執行細節,教育部預計最快在10月底定調。

「98課綱」是指教育部97學年度1月公布修正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預計於98學年度實施,由於各界對這項課綱仍有不同意見,為避免衍生不必要的困擾,教育部宣布「98課綱」延後1年實施。

《論語》、《孟子》選修改必修

為了讓「98課綱」能夠順利在99學年度實施,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科課程綱要修訂事宜」,微調了爭議較大的國文課綱,讓高中國文科上課節數,大於目前高中3年的24學分,另外,文言文比例也從現行的45%,再向上提高,並將中國文化教材中的《論語》、《孟子》教材由「選修」改為「必修」。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表示,自民國88年開始,高中國文科的節數,到現行的高中95暫綱、高中「98課綱」,由原先的3年30節(每週5節、共6學期),修正為3年24節(每週4節、共6學期);此外,文言文、白話文教材比例,也由原本的65%比35%,降為45%比55%。

吳財順強調,總節數部分應不會改變,至於增加的國文時數,不會排擠到其他必修科目,除了國文科,物理等其他爭議科目,教育部近日將再度邀集學者專家,聽取意見,最快在10月底定調對外說明,最慢11月會確定。

工商社會帶來的速食文化,年輕學子用的是電腦MSN字體,和無厘頭的火星文,優美的中國文字常忘了怎麼寫,加上政策修改,國文文言文比例過低,讓學子的國學常識和國文能力明顯衰退。

包括知名作家余光中、張曉風等人組成的搶救國文聯盟仍不斷抨擊時數太少,「98課綱」國文文言文比例過低,希望高中文化基本教材「論孟選讀」列為必修;高中國文教材文言文不得低於55%等,甚至希望停止實施「98課綱」。

搶救國文聯盟:明年就應上路

對於教育部從善如流,宣布增加國文科總節數,提高文言文比例。搶救國文聯盟肯定此調整方向,該聯盟執行秘書李素貞表示,「很欣慰」,但文言文比例要再提高,至少要提高為55%;此外,教育部等到99年度才實施,她認為,實在太慢了,最好提早到明年就上路,以提升學生國語文程度。

搶救國文聯盟籲:增國文時數
2010/05/05
【聯合報╱記者李威儀/台北報導】

10年教改,國文課時數愈來愈少,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昨天批政府搞「文化小革命」,呼籲教育部全面停止高中98、99課綱,檢討95暫綱,並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

東吳大學教授劉源俊表示,語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授課時數須高於其他課程。現在大一學生常言不成辭、文不成章,「問題極其嚴重,教育當局竟埋首沙中。」

他說,很多家長無法提供好的家庭教育,孩子靠的就是學校,但政府卻不斷提出「利富害貧」的教育政策,減少國文授課時數,是在搞「文化小革命」,「政府會是歷史上的罪人。」

聯盟副召集人、作家張曉風說,現在國中國文每周只有4小時,學生會「營養不良」,多點時數較健康。作家「公孫策」陳哲明則認為,國語文是文化底蘊,台灣能贏大陸的地方就在於此,現在連外國人都在學中文,但教育部倒行逆施,「是愚蠢的政策」。

聯盟執秘李素真指出,大陸高中畢業生除了要讀18冊國文課本外,至少要背會180首詩詞曲和40篇古文,文學程度勝過台灣學生,希望教育部停止98、99總綱、課綱,並將《論文》、《大學》等基本教材列為必修,國文每周至少5節課。

是該搶救國文教育了
【聯合晚報╱社論】
以著名詩人余光中和小說家張曉風為首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選在昨天「五四」這一天召開記者會,呼籲搶救國文,給即將上台的新政府,又出了一道功課。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要求停止「98課綱」,因為「98課綱」裡頭有意識型態,降低文言文課程比重,還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選修。爭論文言文應該占多少比重,背後涉及到「去中國化」以及「語文能力」兩個層面。如果只就語文能力低落這個事實,大概沒有人會否認,這一代學生的國語文能力,的確是真的該搶救了!

多念文言文,多少可以增加學生的語文和寫作能力,但是否有必然關係?恐怕也不能完全確定。反過來說,降低文言文的比重,多讀白話文,也不見得語文和寫作能力就會增強,關鍵在於怎麼教。要把文言文教得好,並不容易。而多半的文言文教學,是老師帶著學生,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學生就算把白話文翻譯背熟了,也難以體會文言文有何用處,以及文言文如何增進寫作能力。當然,學生念的如果是白話文課文,沒有適當的引領,念是念過了,能產生什麼作用,同樣值得懷疑。不論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從過去到現在,學生抱著「背」的態度學習,能否領略文字運用的重要性和差異性,還是看個人。

其實,大環境變了,影響學生國語文能力的因素太多。網路上的火星文,聊天室裡短暫交談的語法,網路文學,媒體和廣告的文字運用,以及其他語言對國語的影響,都大大影響年輕學生對文字的運用和看法。而現在學生更是認為,語言和文字只要聽得懂、看得懂就好,不必太計較。沒有改變這個態度,不管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都只是學生「『背』多分」的材料而已。

沒錯,中文和中華文化將會越來越重要,我們也不應媚俗地一昧討好學生,國語文能力低落,就應該搶救。白話文和文言文的比重,怎樣才適當,是可以討論,但應該只是搶救學生國文能力的一部份。怎樣讓學生知道國文不只是用「背」的,讓學生知道文字運用好壞的差異和重要性,能用文字正確而適當地表達、論理和溝通,應該才是關鍵所在。

【2008/05/05 聯合晚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