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200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BBC 2009年 10月 5日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星期一在瑞典揭曉,共同得主是三位發現端粒和端粒酵素與人類染色體關係的美國科學家。

這三名科學家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伊麗莎白·布蘭科伯恩、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和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紹斯塔克。

他們發現了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是怎樣進行的完整複製,防止染色體自然脫落引發的衰老或病變。

科學家把端粒稱為「生命之鐘」,因為所有的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點。當端粒短到不能再縮時,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而死亡。

染色體的自然脫落物就是端粒酵素,它們在惡性細胞的生長中起極其重要的作用,百分之90左右的癌細胞中都有不斷增長的端粒和相當多的端粒酵素。

諾貝爾獎頒獎者說,這三名科學家解決了生物學上的一個重大問題

諾貝爾醫學獎出爐/控制端粒酶 抗癌新希望
自由 2009-10-6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端粒酶是近代醫學重大發現,正常細胞中的端粒酶幾乎處於關閉狀態,毫無作用,卻有高達八成五的癌細胞端粒酶相當活躍,端粒酶因此被視為癌細胞如脫韁野馬般失控增殖的關鍵,也是癌症標靶治療的新希望。國內學界分析,未來若能研發出抑制端粒酶的新療法,或許能對大多數癌症患者發揮療效。

試圖一圓人類長生不老夢

近年也有學者透過控制端粒酶基因,試圖製造所謂的「不死細胞」,希望一圓人類長生不老的夢想。

中研院院士沈哲鯤表示,端粒酶有如一刀兩面,會使癌細胞加速分裂,導致腫瘤生長失控而不斷擴大;另一方面,若啟動對正常細胞內的端粒酶,則可以使細胞再生、回春。

沈哲鯤表示,端粒是位於細胞染色體末端的DNA,細胞每經一次分裂,端粒就會變短。隨著人體老化,端粒會不斷變短,終至細胞無法分裂而靜止、死亡,使人體各種老化現象隨之出現,而端粒酶的作用,在於可使端粒變長,進而延緩老化過程。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大釗表示,端粒酶研究與癌症密切相關。

目前已知各類癌細胞中有高達八成五的端粒酶極為活躍,目前認為抑制端粒酶便可抑制癌細胞分裂,進而使癌症獲得控制,成為新一代癌症標靶治療的研究方向。

不過,沈哲鯤也強調,發展抑制端粒酶療法以治療癌症,最大的挑戰在於一方面精準地瞄準與抑制癌細胞端粒酶,另一方面又不會傷害到正常細胞。

沈哲鯤表示,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中有兩位具師徒關係,布萊克本是格蕾德的老師。第三位得主索斯塔克則曾是我國已故中研院院士吳瑞的學生。去年過世的吳瑞是國際知名的基因工程、生物技術領域重要開創學者,他早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任教時,曾指導索斯塔克進行博士後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