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肥胖基因 中研院找到了
更新日期:2009/08/22 04:09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
身材圓滾滾,有6成是基因決定的,只要找出發胖原因,有助於未來對症治療!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和其團隊,找出兩個影響台灣漢人病態性肥胖基因,並發現其中3個基因「位點」發生「變異」。簡單地說,就是嚴重肥胖者的基因ESR1、PPARγ經排序後,在某一個位點上,是呈「A」的表現,但一般人卻是出現「G」,以至於「A」的人有較高的風險發生肥胖;這項成果將能應用在嚴重肥胖症的風險評估及防治,且刊登在8月「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不過雖然找到肥胖基因,但潘文涵並不鼓勵民眾去做基因篩檢,因為現行市面的肥胖基因篩檢,多是找到影響歐美人的基因,無法對台灣漢人肥胖問題「對症下藥」。
潘文涵說:「ESR1和PPARγ是常見基因,4成民眾都擁有,即使兩大基因都有,但也不見得一定肥胖。」她認為,一窩蜂地基因篩檢,可能出現「偽陽性」的窮擔心結果。
潘文涵說,胖瘦有6成由基因決定,但環境因素仍然相當關鍵,運動及健康飲食才能瘦身減重、遠離疾病。
目前醫學研究已證實,人體約有3萬多個基因,其中127個基因與人體肥胖相關,潘文涵與桃園敏盛醫院醫療副院長李威傑、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陳信宏合作,花費6年的時間,對照606位正常體重(BMI指數小於24),及514位嚴重肥胖病患(BMI指數大於39),發現ESR1、PPARγ基因的三個位點發生變異現象,多發生在胖哥胖妹身上。
潘文涵指出,PPARγ基因會影響人體胰島素阻抗性、熱量元素代謝,及肥胖細胞分化等功能,若出現一個位點變異,肥胖風險增加約30%到40%;若有兩個位點變異,風險一下高出兩倍;若3個位點均有變異,危險性更攀升5倍以上。
台灣漢人肥胖基因 找到3罩門
更新日期:2009/08/22 02:56 陳至中/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陳至中/台北報導】
我國破解肥胖基因密碼又有新進展!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團隊二十一日證實,ESR1與PPARγ兩個基因上的三個新位點,與台灣漢人的病態肥胖高度相關,若三個位點均有變異,肥胖的危險性高出一般人五倍。該發現有助於設計基因晶片篩檢、對症下藥盡早甩開肥肉。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歷經六年努力,八月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發表論文,證實基因ESR1與PPARγ與台灣漢人(不包含原住民)的肥胖相關,獲得國際重視。研究團隊包含國內減重權威、桃園敏盛醫院副院長李威傑、長榮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陳信宏等。
潘文涵以五一四名嚴重肥胖病患(BMI值大於三十五)及六○六名正常人(BMI值小於二十四)作對照,在全球已報導的一二八個肥胖「候選基因」,挑選出與文獻出現五次以上的十八個基因,以及與亞洲人種有關的十四個基因進行研究。
經過歸納,證實ESR1與PPARγ上的三個位點與台灣漢人的嚴重肥胖有關,實驗對象若有一個基因位點變異,成為「病態肥胖」的風險較正常人增加三十%,若有二個位點變異,則提高至二○○%,三個位點全變異則高達五○○%。
肥胖成因很多,對一人有效的減肥方式或療法,對另一人不見得有用。潘文涵表示,目前市面上已有許多藥品,對ESR1與PPARγ基因具有抑制效果,不久的將來,只要能找到十二、十三個與肥胖相關的基因,就能透過基因晶片將肥胖症患者分類,一一對症下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